您的位置首页 >材料 >

探索文物保护移动互联网新模式

探索文物保护移动互联网新模式

文物巡查是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维护的举措之一,对于巡查工作,国家出台的《文物保护单位执法巡查办法》等规章曾规定需配置专人以定期巡检的方式查看不可移动文物是否完好,并记录其名称、类别、级别、地址、权属等,但在实际开展中,往往做不到位。究其原因,除由于管理制度、经费等的缺漏外,巡查工作的勘察手段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当下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工作中的不足
记录手段较原始。手工逐一填写被巡查文物的类别、年代、级别、公布日期、文物本体现状、巡查人员处理建议等形成的工作记录,其书写、保存大量纸质册页较填注、存档电子表格为笨重,且无法对之进行电子通览、检索与挖掘。
信息采集不直观。大多数巡查工作未能以摄制图片的方式反映文物实况,使巡查成果不全面、清晰。
传递迟滞。以纸质记录进行交还、反馈的机制中,文物管理机构在收集、分析辖区内各地传回的记录上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对部分呈分散分布,特别是偏远地带所藏文物突发情况的反映与获知极为不便。
对分布于乡野的文物掌控力度不够。相较处于城市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乡村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则面临因巡查频率过低,或管理单位(人)缺乏文物保护素质而遭受人为、自然破坏乃至消失的危险,此类文物需以更周密的巡查手段进行监督与防护。
不可移动文物智能巡查APP的诞生
据统计,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在2015年已达58%,智能手机以其实用性不仅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对办公活动的支持也为其拓展了更多市场。“无纸化”的节能环保办公模式、方便的数据处理、轻巧的身量都使之备受青睐,在“互联网+”生态的促进下,智能手机更是为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办公应用的功能编辑与内部架构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何顺应新潮流、应用新技术破解工作难题?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提出了构想:以智能手机及应用为依托,改变巡查工作的开展形式与载体,在互联网、GPS、GIS、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中完成对巡视流程的计划、监控、上报和管理,同时完善动态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简化巡查流程,提高巡查工作效率,节约巡查人工成本,最终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
2016年,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在正式启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不可移动文物巡查APP的开发工作,在结合实践与反馈作出多次修正后,目前该应用已全面使用于北碚区不可移动文物巡查工作中。
结合实际情况及不足,不可移动文物智能巡查APP主要设置了以下功能模块。
巡查登记。供巡查员选择相应的巡查单位,填写巡查记录表单,生成记录并提交到系统。
待办事项。管理员核查巡查记录后,将存在问题分配给具有资质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并设置处理时限。巡查员可以在这里查看分配任务,填写处理意见,也可以申请延期处理。
巡查排班。显示排班计划。管理员排定一段时间内的巡查计划后即于此发布,巡查员可查看自己所在日期及本时间段内班次大概。
通知。显示下发的各种业务通知,当有红点出现,表示有未阅读的通知信息。
据上述功能,巡查应用按以下步骤展开巡查工作。点击“巡查登记”,跳转罗列有各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界面,同时展现其名称、外观及简介供巡查员选择;选择某处文物作为巡查对象后转至的完成巡查记录表单页面则根据文物巡查要求及文物实际情况设计了管理员、文物、设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填注;填注完成并提交后巡查记录形成,后台在据传回记录分析后将迅速作出反应,给出问题解决对策;各条巡查记录将组成专门数据库,不仅可通过单位等检索点进行检索、复核等操作,还能以数据挖掘等方式总结出文物常见问题;APP另辟“监控”板块,其中转播有已安装监控的文物保护单位内的监控内容,使系统用户能随时、随地、随身监护文物。
文物智能巡查APP的优点
与旧有文物巡查工作的开展方式相比,文物智能巡查APP集记录填报、信息传递、工作调度、人员联络及文物监控为一体,以智能手持终端为载体,以GPS、GI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对旧有方式在信息采集深度、传输速度等诸多弊端上均有所革新,具有轻便、多媒体化等特色。
首先,APP以电子记录为记录格式,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摆脱了纸质记录时代载体的笨重、冗杂,集成了记录簿、摄像取证设备、传输设备、通讯设备等功能,小巧轻便;其次,APP以拍摄实景照片配合文字的方式印证巡查项目,通过多媒体的取证丰富了巡查工作所能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文物真实状况;再次,在完成拍照、填注、上传等手续后,巡查员反馈的巡查结果可立即经网络传送至后台,以为后台工作人员获知并拟定问题对策、组织有关人员解决提供支持,APP对互联网的使用确保了信息传送的快速与及时;最后,APP对主要文物保护单位视频监控信号的连接更使手机端能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使巡查员得以“随身”照管文物,视频信息的接收和转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物安全水平。
在上述优势的支撑下,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利用APP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发生于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异常及突发情况。
2016年6月13日,纪念馆管理员在使用APP巡查位于区内天津路社区庙嘴的卢作孚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峡防局旧址)时,发现安装在房梁上的烟雾报警器未正常闪烁,发现后以APP报送至后台,经检修后更换了电池,在当天下午即使报警器恢复正常使用,在炎夏时节成功维护了文物内安防设施的有效性。
同年9月11日,位于区内歇马镇桃园村的晏阳初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暨晏阳初旧居)文物本体损坏——屋檐板部分脱落,当日巡查人员以APP拍摄了屋檐板损伤的具体样貌及屋檐整体情况并发送后台,馆内立即反应,在分析实况照片后,组织具备资质的施工队伍赶赴抢修,在2天内修复完毕,解决了安全隐患。
三圣镇位于北碚区东南部,距市区较远,2017年1月,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使用APP巡查镇上春柳村春柳六社的文物点匡家湾墓地时,发现有开发单位准备在墓地近旁施工,其挖掘设施等均已侵入该文物保护地带,严重威胁文物安全。工作人员以APP记录了文物点实际情况,并以APP及时联络至馆内,使该情况在第一时间为博物馆所知悉,在获知情况后,博物馆连夜组织相关单位赶赴现场,向施工单位说明情况,并制止其施工行为,成功保护了此文物的安全。
自APP启用以来,得益于其传输方式的便捷和考勤的精准,区内各不可移动文物巡查的频率显著提升,已远超国家相关规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月2次以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月1次以上),对区内各不可移动文物巡查资料的接收时限也大大缩减,博物馆及时接收巡查数据并展开挖掘分析以总结规律,进一步提升巡查工作效果。
不可移动文物智能巡检系统不仅具有因使用新技术而具备的旧有工作模式所不能具备的优势,更因其系统的开放性而存在功能上的教育拓展等潜能。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巡查APP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文物智能巡检工具,是由典型的文物保护行为切入,在了解了文物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观测的媒介,这一媒介所映射的过程正是典型的文物保护实践。在后续开发中,将APP部分功能向普通公众开放,使其在交互体验中获得感受、学习知识并领悟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这是继简单信息推送之后的又一创新教育方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